大咖齐聚,吹响脑科学高水平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集结号”

发布人:宣传科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4-04-24

? ? ? ?4月12-13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粤港澳高校联盟理事长、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杨雄里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苏国辉院士,南通大学医学院顾晓松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高天明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光辉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院士等9位院士齐聚论坛,英国帝国理工学院Simone Di Giovanni教授等来自10余个国家、地区的40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大会。

? ? ? ?诸多国内外顶级专家针对脑科学研究及诊疗开展激烈研讨,为脑科学相关科技创新“把脉开方”,为脑病的多学科跨区域协作、科技成果转化出谋划策,吹响脑科学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国际交流“集结号”。

?
?

大会致辞,殷切期盼

驾长风破万里浪,共创神经事业新高潮

? ? ? ?开幕式上,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杨雄里院士做现场致辞。杨雄里院士表示,作为神经科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神经再生与修复课题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相关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推进具有重大意义。诸如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高峰论坛等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对促进领域人才汇聚、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也笃信,年轻新鲜血液的持续汇入,一代代脑科学工作者的循环更替前进,驾长风破万里浪,定将共同不断把中国神经科学的伟业推向新的高潮。

image-20240424170741-1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杨雄里院士致辞

?

聚力脑科学创新,服务健康与科技腾飞

? ? ? ?南通大学医学院顾晓松院士也进行了线上致辞。顾晓松院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高峰论坛的顺利召开将积极有效推动脑科学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他希望脑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能在未来进一步聚集相关专业力量,全面提升脑科学领域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image-20240424170755-2

南通大学医学院顾晓松院士线上致辞

?

持续深化三地交流合作,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 ? ? ?粤港澳高校联盟理事长、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在致辞中表示,“粤港澳高校联盟”自2016年创盟至今,已经建立了包括粤港澳高校精神与神经疾病联盟在内的共55个专业联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硕果累累,三地高校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不断焕发新活力。今年是中大建校100周年,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大已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拥有十家直属附属医院。近年来,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产业科技变革,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在脑科学等众多领域涌现出一批高价值科技转化成果,与三地高校携手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image-20240424170811-3

粤港澳高校联盟理事长、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致辞

?
?

主旨演讲,共谋新篇

? ? ? ?聚焦脑科学基础、临床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热点,论坛上,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苏国辉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光辉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Simone Di Giovanni教授等进行主旨报告。

?

推动学科地区交叉协作,共促脑疾病研究转化落地

? ? ? ?陆林院士汇报了脑疾病转化研究的新进展。他在报告中指出了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前进方向,并肯定了近几年中山三院神经内外科、精神科和康复科多学科协作所取得的快速进展。陆林院士谈到,现代疾病谱向脑疾病倾斜,其中精神疾病居全球疾病总负担第二位,痴呆、失眠等问题十分突出。既往基础研究未能改善脑疾病诊治的困难,更凸显出转化研究的重要性。

? ? ? ?陆林院士还阐述了脑疾病转化研究的特点、热点和难点。脑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研究方法特异、治疗策略不一、伦理和社会影响较大的特点;在物质使用障碍、自闭症、帕金森病、抑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以及遗传、神经影像、动物模型、行为干预等领域较火热。脑机制的复杂性、多样性、脑疾病诊治的困难性和患者的异质性使脑疾病转化研究存在困难。面对这些困难,陆林院士提倡多学科交叉协作,通过建立全球领先的数据库和样本库平台,实现数据与知识双能驱动,并表达了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机构和专家进行进一步合作的期待。

image-20240424170828-4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作主旨报告

?

新型载体材料研发创新,实现免疫药物体内可控传输递送

? ? ? ?陈学思院士在大会上对其课题组近年来在免疫治疗药物传输材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一是提出了超分子组装的可编程纳米药物,实现免疫药物的分级传送,协同增强免疫响应的多步过程,大幅提升免疫响应效率;二是开发了聚乙二醇和多糖交联的植入物,探讨了药物释放模式对免疫刺激效果的影响,证明了持续缓释免疫药物更有利于免疫激活效率的提升以及免疫记忆效应的产生;三是设计了病原体仿生纳米颗粒疫苗,实现了抗原与佐剂向淋巴结的深层传输,解决了抗原与佐剂在细胞内的空间协同传输问题。

? ? ? ?如何提升免疫治疗药物的疗效、扩大免疫治疗的受众面,是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难题。基于免疫治疗药物的时空作用特点,利用载体材料实现免疫药物的可控传输,能够有效解决免疫治疗药物体内递送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多年来,陈学思院士团队以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结构调控和智能结构设计为主要手段,围绕免疫治疗中的淋巴结关键目标,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

image-20240424170847-5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院士作主旨报告

?

仿生疫苗研制突破,多种实体瘤临床防治效果显现

? ? ? ?马光辉院士作题为《双靶向嵌合外泌体用于实体瘤的协同治疗》的报告。马光辉院士介绍了团队的平台技术:膜乳化过程制备均一微球微囊颗粒,已在十余种体系制备出生物颗粒,作为普适性方法成功应用于均一微球缓释制剂、分离介质。该技术可实现粒径和形貌结构可控制造,在不改变组分的情况下通过形貌调控赋予生物颗粒新的功能。

? ? ? ?马光辉院士团队还建立了国际首家均一微球制剂GMP车间,并针对突发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治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开展了新型疫苗研制的探究。针对目前疫苗存在的稳定性差、免疫性弱、细胞免疫应答低等问题,马光辉院士团队提出用颗粒构建仿生疫苗(仿生颗粒)策略,开发了流感、新冠、肿瘤等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取得了好的效果。团队还提出用天然颗粒为底盘,构建双靶向疫苗,在多种疫苗模型上证明肿瘤免疫治疗和复发预防效果显著,目前已完成2例临床试验。

image-20240424170859-6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光辉院士

?

开发适用国人的诊疗策略,提升我国卒中防治水平

? ? ? ?吉训明院士围绕我国卒中诊疗问题进行了以《患者驱动的临床研究》为题的精彩报告。吉训明院士从国人与西方人在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发病年龄、严重程度等卒中特征差异谈起,提示国际治疗指南对于国人群体的适用性并不理想,需要更多结合国人病变特征开展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研究。吉训明院士还以国人高发的卒中病因,即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为例,深度分析了其病变特点及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指出现有介入治疗方案在降低症状性ICAS患者的再狭窄和死亡风险方面效果有限。由此在血管再通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转移保护缺血神经元的脑保护机制探索,并开展了结合常压高氧治疗、介入靶向脑低温保护、远端缺血预适应等原创临床研究。

? ? ? ?同时吉训明院士分享了团队在推动脑卒中急救地图建设、建立国家远程卒中中心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这些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脑卒中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能力。

image-20240424170913-7

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院士作线上主旨报告

?

手术干预联合康复训练,进一步提升慢性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疗效

? ? ?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苏国辉院士在论坛上作题为《慢性胸段脊髓损伤病人接受康复训练联合手术干预以促进感觉功能恢复的临床试验结果》的报告。苏国辉院士指出,对于慢性胸段脊髓损伤的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处理并发症与康复训练,很少进行手术治疗,而且较少有治疗方法被证明有效。该项目通过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了单纯康复训练与康复训练结合手术干预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手术干预联合康复训练有效提升了ASIA评分,排尿和排便功能也有所改善。

? ? ? ?苏国辉院士总结道,该研究强调了慢性脊髓损伤治疗中运动康复的重要作用,并表明通过手术解决脊髓粘连分解,恢复脑脊液循环,消除残余压迫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该项目研究结果为促进慢性脊髓损伤患者更全面的功能恢复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

image-20240424170925-8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苏国辉院士作主旨报告

?

间接性禁食促进神经再生,机制探索催生治疗策略开发新思路

? ? ? ?Simone Di Giovanni教授的报告综合了间歇性禁食对神经再生能力的影响以及饮食、环境丰富度、锻炼对再生的影响等研究成果。研究者首先通过动物模型实验发现,间歇性禁食可以显著提高神经再生能力。他们的实验设计包括让动物交替进行一天进食一天禁食的模式,发现禁食周期能够改善神经元的再生过程,尤其是通过观察禁食后的神经再生过程中的改善。此外,研究人员还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发现禁食引发的代谢变化,尤其是一些与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如indol-3-propionic acid(IPA)相关,这些代谢产物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代谢状态来促进神经再生。

? ? ? ?进一步的实验揭示了IPA在促进神经再生中的作用机制。Simone Di Giovanni教授团队发现,IPA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受体,如PXR受体,来调节神经元的再生能力。此外,研究还探究了乳酸素(leptin)信号通路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间歇性禁食可以激活乳酸素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神经再生。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乳酸素通过影响神经元的转录水平来调节神经再生,尤其是通过活化诸如CXCR2等相关基因,进而吸引中性粒细胞参与神经再生的过程。

? ? ? ?此外,Simone Di Giovanni在演讲中还提到了环境丰富度对神经再生的影响。研究者发现,环境丰富度能够恢复老年动物的神经再生能力,尤其是通过促进感觉神经元的活性化,进而改善神经再生的过程。这些研究结果为未来开发针对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探索其他可能与神经再生相关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image-20240424170938-9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Simone Di Giovanni教授作主旨报告

?

? ? ? ? 针对丰富的专题报告内容,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高天明院士、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黎明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鲁友明教授等专家围绕禁食治疗在神经损伤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肿瘤免疫治疗药物高分子载体、双靶向嵌合外泌体对实体瘤的治疗应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image-20240424170952-10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高天明院士

image-20240424171006-11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黎明涛教授

image-20240424171038-1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鲁友明教授

?

专题丰富,精彩纷呈

? ? ? ?大会共计开展了400余场的专题报告与讨论,围绕神经再生、脊髓损伤与修复、孤独症谱系障碍、脑血管病、神经免疫、颅底内镜与微创神经外科、神经康复与脑调控、神经影像、神经科学青年论坛、神经介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与变性病、功能神经外科、吞咽障碍康复、情绪与认知、精神健康交叉学科论坛、睡眠与眩晕、纳米医学与脑病诊疗、神经影像、大数据人工智能、脑病护理等专题,呈现出广泛的科学问题触点,多维度、立体化直击脑科学基础、临床、转化科技前沿。强大的国际国内专家阵营集结,有效促进了跨学科、跨区域的交流联通和项目合作转化对接。

image-20240424171050-13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Oswald Steward教授做主旨报告

image-20240424171104-14
image-20240424171119-15image-20240424171131-16image-20240424171143-17

部分讲座现场照片

?

?

聚焦前沿,融合发展

? ? ? ?中山三院脑病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以疾病为核心的资源整合,已获批委省共建“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中南)建设单位,牵头发起组建“粤港澳高校精神与神经疾病联盟”,作为联合单位参与申报建设“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中南)。2023年获评广东省提升医疗质量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优秀案例。

? ? ?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医院的前瞻性布局、突破性探索。

? ? ? ?“十三五”期间,医院积极响应“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脑计划)”的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围绕脑病提前布局,开启深度学科融合探索。2018年10月,医院整合多学科力量成立脑病中心,并借助生物治疗中心、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纳米医学中心等研究平台,重点聚焦儿童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脑脊髓损伤、神经免疫病、老年痴呆症等疾病诊疗及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决策技术开发。

? ? ? ?经过5年多的发展,脑病中心成立了6个单病种MDT团队,与校内外医、理、工团队开展协同攻关,建成脑重大疾病覆盖“预防-诊断-临床救治-基础攻关-临床研究-技术及产品转化-推广应用”的多学科、跨领域全链条诊疗研究模式,在干细胞治疗、神经免疫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理论创新。2023年,中心新增2名全职国家杰出青年、引进“青年百人”3名;新增国家或省部级专病诊疗中心、研究平台5个(含建设项目);3个专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科跃居全国专科声誉榜第6位,连续蝉联华南区首位,神经内科连续4年获得全国专科提名。

image-20240424171210-18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